【学生天地】追梦而遇 沐光而行——常熟市锦荷中学“开甲”班研学记
2024年6月16日下午,常熟市锦荷中学开甲班的师生们前往江苏省常熟市中学开展研学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省中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树立远大志向,激发学习热情。
江苏省常熟中学是文化与梦想交融的殿堂。夏日里,锦荷学子领略了省中校园风光,脸上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名校的敬仰。随后,师生们漫步至学生实践基地,欣赏虞山文化,沉浸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感受文化与现实交织的和谐。
朱震副校长的讲解让学生们深入了解省中的发展历程;省中部分优秀校友成就的分享及“强基计划”相关内容的分析,让学生们热血沸腾。
邓俊副书记总结指出,此次省中研学之旅让开甲班学子全面领略了省中的魅力,感受了其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活动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习生活,激励学生努力奋进,助力他们做好初中生涯规划。
『学生感想』
文化之旅 青春之行(初二(10)班 张昭)
踏进江苏省常熟中学,便被浓厚的书香气包围。校园绿树成荫,爬山虎恣意攀缘,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宛如古典苏州园林。宣传栏、操场、生生农场,都展现着省中学子的青春身影。
深入校园,仿佛徜徉在文化海洋。这里是虞山文化体验基地,展示了虞山文化流派的发展沿革、相关文物及省中学子的优秀作品,如石刻、书法、拓印、花边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微格教室,省中的历史沿革徐徐展开。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二中在川办学,揭开省中发展序幕;抗战结束后复迁常熟,为国家输送大批人才;迁址新校后内涵提升,“筑梦计划”为学子提供了新平台。
走进省中,感受到了高等学府的文化底蕴和学子的青春意气,吾辈必不负韶华,奋力拼搏。
访省中心得(初二(10)班 朱兆依)
迎着微风,锦荷中学开甲班踏进省熟中大门,在“我爱省熟中”立牌合影后开始参观。省中的教学楼很有特色,碧绿色的爬山虎爬满深褐色的墙壁,既有年代感,又有浓厚文化感。
首先看到“生生农场”,里面种了向日葵和玉米。接着参观了学长学姐们的社团教室,社团多达一百多个,其中花边社的常熟花边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在教室里听朱校长详细介绍省熟中的历史和近些年的成就,许多同学都对省中充满向往,自己也暗下决心更加努力。
省中研学活动感想(初二(1)班 熊陈运)
作为锦荷中学开甲班学生,有幸来到江苏省常熟中学参加研学活动。在老师带领下,被这里的环境吸引,校园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洋溢着青春气息,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展现了雄厚的办学实力。
老师还介绍了文学社、拓印社、烹饪社、书法社等各种社团,在展厅了解到丰富的虞文化。
聆听了朱校长对学校的详细讲解,他描绘了未来教育蓝图,鼓励大家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并分享了学校在教育创新、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成功案例及学生在竞赛中的优异成绩,让自己深刻体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也认识到自身不足,将以此为努力方向。
省中研学活动心得(初二(2)班 胡妍君)
六月,怀着激动的心情迈入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校园生机盎然,绿植随处可见,河边的柳树、挺拔的树木、攀岩的爬山虎,为校园增添了生机。
在省中了解了许多虞山文化,其中虞山画派的王翚,其山水画色彩斑斓、层次分明,令人印象深刻。
通过省中校长的演讲,了解到高中生活的多姿多彩和社团活动的丰富。看到省中培养的学生取得的优异成绩,深知这背后是校方的努力和个人的拼搏与自律。此次研学鼓励自己在英才班的考验中更上一层楼。
省中研学心得(初二(10)班 苏欣一)
很荣幸去到省中研学,它是很多常熟初中生的高中梦。省中很大,教学楼错落在小桥、流水、绿树、柏油路之间,棕色教学楼上爬着富有生机的爬山虎,朴实的建筑、盎然的生命、清新的空气、宁静的氛围,让人惬意。
在省中能体验常熟本土的虞山文化、书法、花边、篆刻、古琴等先人瑰宝,学校以多种方式展现了这些。
聆听了朱校长介绍省中的历史、成就等,深刻感受到好的学校更重视培养多方面的人才,今后自己也会朝这方面努力发展。
省中研学心得感悟(初二(5)班 何若熙)
在夏日明媚的阳光中,走入省中。刚进门,便看到横穿而去的绿河,两岸树木苍翠,充满生气。高大的教学楼披上半边常春藤,与生机的绿达成和谐。往里走,“生生农场”里,学生们自主打理的小菜园中有一丛丛灿黄的向日葵,明黄与碧绿相映,活力四射。
穿过几座建筑后,进入“虞山文化课程基地”。一楼大厅左侧是校园社团活动展示,右侧是大学节活动的校友介绍版面,居中是一副山水图。在二、三楼的参观中,虞山传统文化的各派精粹令人眼花缭乱,尤其对拓印社团的活动室印象深刻,一张成功的拓印需要层层工序和时间,它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持之以恒、不惧失败的精神和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校园里随处可见字画、假山,仿佛浸润在虞山文化的清泉里。
此次研学活动让自己感受到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的美好,拓展了视野,领略到省中校园文化的风采,希望今后有更多机会欣赏不同风景,体验不同经历。
用户登录